健康知识
【皮肤癌】:症状识别、治疗突破与科学防治
一、认识皮肤癌:症状与分型
皮肤癌作为全球高发肿瘤之一,虽在中国的发病率相对较低,但其破坏性不容忽视。临床上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两类,二者在症状、进展和预后上差异显著。
-
鳞状细胞癌
多发于30-50岁人群,常见于唇、舌、鼻、外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。早期表现为角化病或黏膜白斑,短期内快速进展为火山口状溃疡,边缘红肿隆起,伴恶臭脓性分
泌物及区域性淋巴结转移。典型病例可见深部组织(如骨骼)浸润,需警惕其高侵袭性。 -
基底细胞癌
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,好发于面部(眼眶、鼻部、颊部)及手背。初期为无痛性半透明结节,逐渐发展为蜡样卷边溃疡,中央凹陷呈火山口状。虽转移率低,但可深
层侵蚀器官组织,形成难愈性溃疡。
二、治疗突破:精准医学改写预后
近年来,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突破显著提升了皮肤癌的生存率,治疗模式从单一手术转向多学科联合干预。
-
靶向治疗精准制导
-
EGFR抑制剂: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,有效抑制肿瘤增殖,延长生存期。
-
BRAF抑制剂:专攻黑色素瘤的BRAF基因突变,临床试验显示其可使晚期患者生存期延长30%以上。
-
-
免疫治疗激活人体防线
PD-1/PD-L1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对T细胞的抑制,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至40%。逆转录病毒疫苗等新兴疗法通过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,显著降低
复发风险。 -
辅助治疗革新局部控制
光动力疗法利用光敏剂选择性杀伤癌细胞,对早期病灶实现98%的完全缓解率,兼具微创性与良好美容效果,成为浅表性皮肤癌的首选方案。
三、科学防治:风险管控策略
紫外线暴露是皮肤癌的核心诱因,但风险受多重因素影响,需针对性防控:
-
紫外线分级防护
避免10:00-16:00强紫外线时段暴晒,采用SPF30+广谱防晒霜并配合物理遮蔽。研究表明,间歇性高强度日晒(如度假暴晒)较规律适度日晒风险提升3倍。 -
高风险人群筛查
白皮肤、红发雀斑体质、免疫抑制人群(如器官移植者)需每半年皮肤镜检。遗传性疾病(如着色性干皮病)患者应建立终身监测体系。 -
行为干预与早期识别
禁止日光浴床使用(使黑色素瘤风险激增75%),警惕皮肤新生物、久治不愈溃疡或色素痣形态改变。研究证实,早期发现的基底细胞癌五年生存率达99%。
四、结语
皮肤癌防治体现"早诊早治"的肿瘤防控核心原则。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完善,患者生存质量已发生质的飞跃。公
众需建立科学防晒意识,高危人群定期筛查,医患协同构建从预防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。
更多医疗咨询:0746-8212222